北大教授評小學生大數據研究蘇軾:老氣橫秋

日前,北京某知名小學推送的以蘇軾為主題的研究報告刷瞭朋友圈、還被一些媒體公眾號轉載。這些小學生所在的班級有一個口號, 人人有課題,個個會研究 。而看完文章和該公眾號列出的學生的 小課題 後,我的憂慮早就超過瞭欣喜。

圖1

這是六年級孩子的推送。經過瞭解得知,這個班級的傢長不少畢業於國內一所知名大學;而這些研究報告是國慶假期作業的一部分。國慶加中秋,滿打滿算是八天。孩子的年齡,大抵在11-12歲之間。這八天時間40多個孩子一共完成瞭23份研究報告。

國慶中秋雙節,按說孩子和傢長都應該休息,不過這數字本身並不能說明問題。就好像八年級女兒的暑假作業中有一項叫做發現生活中的數學。於是我們去瞭圓明園,她驚喜地發現荷葉的莖的佈局就是最簡單的分形。所以,在玩耍中完成孩子願意探索和發現的有趣話題、培養研究能力,很可能是老師的初衷,也無可厚非。

那麼這些小學生遇見蘇軾時,都完成瞭什麼樣的探索呢?我先看起題目:《大數據幫你進一步認識蘇軾》、《蘇軾的旅遊品牌價值》、《今人對蘇軾的評價及蘇軾的影響力》 小學生的論文題目都如此老氣橫秋嗎?我心裡一緊。

這篇報告的作者是五位同學。寫作開篇讀來就有些奇怪,因為說 我 和一位台中清化糞池推薦同學找到蘇軾約25萬字的詩詞。然後進行瞭分詞,找出高頻詞 等等!這是十一、二歲的孩子,是怎麼做到將25萬字的詩詞做分詞的?用瞭什麼軟件?什麼方法?花瞭多久?

這些文中沒有介紹,而是用 我和爸爸 四個字代替瞭。 我台中馬桶不通 是誰? 爸爸 是誰?報告中 爸爸 這個重要角色並沒有作為報告的合作者出現、文末也沒有對 爸爸 表示感謝。另外,為什麼要用大數據來研究蘇軾?其他工具和方法都不行嗎?大數據可以給我們帶來什麼新觀點?文章沒有介紹。

研究回答瞭什麼問題?小作者大抵問的是: 歸來 這個詞出現瞭157次,是蘇軾詩詞中出現最多的詞,蘇軾是到處雲遊嗎?提到 西湖 92次、 江南 84次,這麼多頻次是不是和他的人生經歷相關? 可是,這些問題為什麼需要回答?為什麼需要用 大數據 回答?隻要讀一讀蘇軾生平,或者經典作品如林語堂《蘇東坡傳台中市抽化糞池》,答案並不難找到吧?

還是看看研究過程吧。孩子們開會,分工、確定主題。然後查找資料。先找到兩本工具書,然後 在爸爸的幫助下 ,又找瞭很多其他資料。手工查詢每一卷詩創作的年代和地點、做對照表考察電子書和紙質書的關系,再然後分析統計 翻看之下最主要的印象是,這麼繁復大量的工作,真的可以由幾個孩子在八天內完成?

結論呢?是蘇軾關心民間疾苦,能體會到 中國文化的深厚底蘊和幽香 。哦,還有意外發現,說,因為 子由 出現的頻次最多,所以發現蘇軾和弟弟子由手足情深!

圖2

這篇報告似乎有瞭論文的要素,但是讀完卻讓人十分擔憂。首先是關於學養。這裡最主要的問題是,這項研究究竟有多少是孩子們獨立完成的?文中需要用的分詞方法、詞頻統計、電子書和紙質書的對比等,有多少真的是 我 和同學們獨立做到的?這篇報告中行文中最常出現的是 我和爸爸 ,讀來基本是 我 和爸爸兩個人的工作。

雖然提及其餘幾位同學的分工,但主要感覺他們是打醬油。如果 爸爸 是重要參與者,就應當作為合作者出現;即便不出現,也需要通過致謝,來誠實反映所有人該有的貢獻。另外,從公眾號推送貼出的聊天記錄看,兩位老師顯然在搭建框架和行文的具體過程中有無數參與,但文末並沒有對老師的貢獻表示感謝。

如果這些工作,主要是老師授意、 爸爸 執行(文章貼出的聊天記錄顯示,其他報告也是有 爸爸 是一直參與的),那麼目前的署名就是教十多歲的孩子從小養成將別人的工作當做自己的來報告的習慣。如果有孩子將來真以學術為業,無論他們多麼有才華,單單將別人的工作別人的貢獻寫成自己的,就足以斷送他們的學術生命。

其次,帶領孩子們做研究是一件很創新的嘗試。老師們是怎麼看待什麼是研究的?從聊天截圖看,老師們確實犧牲瞭假期休息,花瞭不少精力指導孩子們。老師對於如何查找資料是有建議的, 你們先按照這幾個板塊去梳理找材料,特別好找,百度都有 。對於如何研究的建議是, 然後再往一起捏合,用自己的語言來評論一些。

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天性喜歡探索,喜歡問問題的孩子們,寫出瞭有模有樣的報告,但除瞭覺得他們會用大數據很厲害之外,並不清楚他們回答瞭什麼有趣的問題。為炫技而研究、為完成任務而研究,是很多研究的通病。難道十一二歲的孩子,也要從小學會為瞭問問題而問問題、相信研究就是去從百度這類搜索引擎查找二手資料、再捏合在一起嗎?
arrow
arrow

    bth933nd5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